忆秦娥·花似雪
方以智〔明代〕
花似雪,东风夜扫苏堤月。苏堤月,香销南国,几回圆缺?
钱塘江山潮声歇,江边杨柳谁攀折?谁攀折,西陵渡口,古今离别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春花似白雪纷飞,东风在夜里轻扫苏堤的明月。那苏堤的明月啊,南国的花香早已消散,它见证过多少回月圆月缺?
钱塘江边潮声渐歇,江边的杨柳如今又有谁来攀折?有谁来攀折呢?唯有西陵渡口的明月,见证着古往今来的无数离别。
注释
苏堤:苏轼为太守时,筑杭州西湖苏堤。
钱塘江:浙江西流至萧山以下称钱塘江,经海宁住入杭州湾。
西陵渡:在今浙江杭州对江萧山县境。
评解
作者生当明季,少年时参加复社,与侯方域等有“明季四公子”之称。此词写风扫苏堤,香销南国,月有圆缺。继写钱塘潮歇,江柳无人攀折,有一时群芳俱歇之慨。可以看出作者之寄意。“西陵渡口,古今离别”,抒发了无限感慨,也给全词增添无限情韵。
简析
词的上片先描绘了春天夜晚,苏堤上繁花盛开、洁白如雪,与月光交相辉映的美景。然后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转,见证明月的几番圆缺;下片先将视角转向钱塘江的江潮,又引入江柳的意象,结末三句意境全出,道西陵渡口、江边岸流见证了古今多少离别。这首诗语言清新,意境幽渺,把离愁写得纯美而阔大,引起人广泛的共鸣。
方以智
方以智(1611—1671),明代著名哲学家、科学家。字密之,号曼公,又号鹿起、龙眠愚者等,汉族,安徽桐城人。崇祯13年进士,官检讨。弘光时为马士英、阮大铖中伤,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。永历时任左中允,遭诬劾。清兵入粤后,在梧州出家,法名弘智,发愤著述同时,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。康熙10年3月,因“粤难”被捕,十月,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。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,博采众长,主张中西合璧,儒、释、道三教归一。一生著述400余万言,多有散佚,存世作品数十种,内容广博,文、史、哲、地、医药、物理,无所不包。 5篇诗文 4条名句
青玉案·庭下石榴花乱吐
文徵明〔明代〕
庭下石榴花乱吐,满地绿阴亭午。午睡觉来时自语,悠扬魂梦,黯然情绪,蝴蝶过墙去。
骎骎娇眼开仍,悄无人至还凝伫。团扇不摇风自举,盈盈翠竹,纤纤白苎,不受些儿暑。
越巫
方孝孺〔明代〕
越巫自诡善驱鬼物。人病,立坛场,鸣角振铃,跳掷叫呼,为胡旋舞,禳之。病幸已,馔酒食,持其赀去,死则诿以他故,终不自信其术之妄。恒夸人曰:“我善治鬼,鬼莫敢我抗。”
恶少年愠其诞,瞷其夜归,分五六人,栖道旁木上,相去各里所,候巫过,下砂石击之。巫以为真鬼也,即旋其角,且角且走。心大骇,首岑岑加重,行不知足所在。稍前,骇颇定,木间砂乱下如初,又旋而角,角不能成音,走愈急,复至前,复如初,手栗气慑,不能角,角坠,振其铃,既而铃坠,唯大叫以行。行闻履声,及叶鸣谷响,亦皆以为鬼,号求救于人甚哀。
夜半,抵家,大哭叩门。其妻问故,舌缩不能言,唯指床曰:“亟扶我寝!我遇鬼,今死矣!”扶至床,胆裂死,肤色如蓝。巫至死不知其非鬼。